发布日期:2025-05-21 16:11 点击次数:103
图片
#01
少言者,不为人所忌
释义:沉默者往往不被猜忌,而多言者常招致敌意。
言语是思想的出口,也是祸患的源头。
一个人若口若悬河,难免暴露弱点、招惹是非,甚至因言获罪;
而寡言者则像一潭深水,旁人无从窥测其深浅,自然不敢轻易挑衅或算计。
三国时候,杨修自以为聪明,屡屡在众人面前点出曹操心思,最终因“露泄言教”的罪名被曹操诛杀。
易中天评价说,杨修之死,因为他太了解人,又不了解自己,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,所以付出了代价。
只不过这个代价有点惨痛。
说到底,“不为人所忌”的本质是降低社交风险。
嫉妒源于比较,而少言者不炫耀才华、不议论是非,既避免了成为他人眼中的潜在威胁,也减少了因言语冲突引发的敌对情绪。
所以《菜根谭》有言:“不责人小过,不发人阴私,不念人旧恶,三者可以养德,亦可以远害。”
那些在职场中步步高升的人,往往不是最能说的,而是最懂何时闭嘴。
#02
少行者,不为人所短
释义:减少不必要的行为,不容易被人抓住短处。
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本质上是“找茬游戏”。
你展示的越多,被挑剔的维度就越多。
社交媒体的时代尤其如此——发十条动态,九条获赞,一条失言就可能被全网审判。
所谓“不为人所短”,实则是主动控制信息暴露的边界,让对手无隙可乘。
这并非教人畏缩,而是提醒:过度行动往往暴露弱点,而克制则能减少被诟病的可能。
当然,若只求“不为人短”而彻底不行动,则是另一种愚蠢。
智者善用他人之长,更懂隐藏己之短。
管仲任用隰朋、宁戚等,恰因其敢于在擅长领域极致发挥,哪怕其他方面平庸。
最高级的生存策略,应是少行但精行。
#03
少智者,不为人所劳
释义:隐藏自身才智,可以避免被人驱使劳碌。
人性本质是趋利避害,当一个人展现出过人的智谋时,周围人自然会依赖甚至榨取其价值。
职场上“能者多劳”的陷阱、生活中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的悲剧,皆源于此。
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王熙凤,精明狠辣,机关算尽,最终被自己的权谋反噬,落得个“哭向金陵事更哀”的结局。
所以老子说“大智若愚”,唯有藏锋守拙,才能避免成为他人棋盘上的棋子。
#04
少能者,不为人所役
释义:适当减少能力展示,就不会被他人利用。
《庄子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:
齐国曲辕有一棵被奉为神树的栎树。
木匠带徒弟途经此地,见巨木参天,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,却不瞧一眼。
他的徒弟很是不解,木匠回答说: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,用它做船会沉没,做棺椁会朽烂,做门框流臭汁,做房梁招虫子。
结果当夜,栎树托梦反驳木匠:“你们人类口中的'有用之材’,比如梨树、柏树,果子熟了就被摘,长粗了就被砍,活不过几年就横死刀斧之下。而我呢?正因'无用’,才能活成参天巨木,还被当神树供奉。你说谁更聪明?”
所谓“多能”,不过是被榨取价值的诅咒而已。
后来庄子下山,友人杀鹅待客,宰了不善鸣叫的呆鹅。
徒弟困惑:“昨日巨木因无用得活,今日呆鹅因无用被杀,到底该有用还是无用?”
庄子大笑:“卡在有用无用间最累,不如做条无常的龙蛇,该显时显,该藏时藏。”
不管是尹喜主张的“少能”,还是庄子宣称的“无用”,亦或是老子提倡的“无为”,其本质上是一种反内耗的生存智慧:拒绝被外物驱使,专注真正重要的事。
不被役使的终极自由,从来不属于无能者,只属于那些清醒掌控自身价值的人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